发布时间 : 2024-09-30文章来源 : 公众号“书香慧读”阅读数 : 823
摘要 :
强势文化,乃是真理真相之文化,是对事物规律的尊崇与遵循之文化,以客观规律作为判断一切的准绳。
强势文化成就强者,其生存哲学体现为:具备他人所不能及之能力,忍受他人所无法忍受之艰辛,比拼的关键在于比对方多坚持一口气。
与之相对,弱势文化是愚昧无知的体现,是对事物规律的违背,将“皇天在上”作为先决条件。弱势文化造就弱者,其生存哲学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施舍,期望破格获取利益。
信仰基础
强势文化的核心聚焦于强者生存。那么,何为强者?强者乃是依照客观规律行事之人。以丁元英为例,他的信仰基础为:神即道,道法自然,如来。
所谓“神即道”,意味着神并不真实存在,人们所认知的神,实则是难以抗拒的命运,而命运的本质便是客观规律。
“道法自然”,即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,自然意味着非人为干涉。
从宏观角度看,其涵盖时间、地点、条件等因素。条件又包括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,人文条件可称之为文化属性。
自然条件包含地形地貌、气候、能源、矿产、资源、农业、物产等方面。
人文条件源于人文环境,却不受人的意志左右,看似矛盾,实则揭示了文化属性的特征:受群体意识制约,受历史传统制约,因而具有稳定性;因其不变,故称属性,简单分类可分为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。
“如来”,即无所不在。客观规律无所不在,自然条件和文化属性的制约亦无所不在。
若一个人信仰无所不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,那么他必然是一个独立自主、能够适应客观环境的强者。
由强者组成的群体将形成强势文化,而这样的强势文化也必然塑造出更多的强者,恰如《易经》所云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”
逻辑基础
从逻辑的内涵来划分,存在两种形式——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。
辩证逻辑又称矛盾逻辑,关乎矛盾的逻辑,其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律、质量互变律、否否肯定律。
它不仅承认矛盾的必然存在,更认可矛盾是可以持续转化的。辩证逻辑中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,一切以条件对比关系为准则。
辩证逻辑是有矛盾的逻辑,是一种动态的、过程性的逻辑,更契合人文社会的特征,更符合人类活动的不确定性特点,甚至更适应人类的需求。
形式逻辑是无矛盾逻辑,是一种静态的、状态性的逻辑,其基本原理有同一律、无矛盾律、排中律、充足理由律,其性质表现为有效性、自洽性、可靠性、完备性,依赖于整个体系完整的因果关系链。
形式逻辑适用于对自然世界进行建模,但难以充分反映充满矛盾冲突的人类活动。
形式逻辑较为完美的形式是公理化系统,例如欧几里得几何。
故而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大科学家多为形式逻辑的信徒,他们探寻公理化系统中的公理,也寻找自然界的第一推动,其中多数人相信上帝的存在——这是由其思维逻辑所决定的。
从历史的视角审视,一个国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越倾向于形式逻辑,在人文社会领域越倾向于辩证逻辑,那么这个国家就越强大,越趋近于强势文化。
以中国历史为例:商朝重视商业,偏向辩证逻辑,从而取代夏朝;东周春秋战国时期,各国普遍寻求辩证逻辑的治国理念,道家、法家、阴阳家理论盛行,《道德经》《战国策》《孙子兵法》等皆是这一时期或反映该时期的经典理论著作。
特别是《道德经》及之前的《易经》,是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结合的至高理论形态,纵观古今中外,无出其右。
到了秦朝,秦国在农业、冶炼和军事等方面实现标准化,倾向于形式逻辑,推行商鞅变法后,政治方面严刑酷法,倾向于辩证逻辑,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,最终统一中国。
汉朝弃道家崇儒家,罢黜百家独尊儒术,人文政治领域从辩证逻辑过渡到形式逻辑,国力转而衰落。
经隋唐,至明清,儒术发展为理学,佛教又与儒教结合,达到人文领域形式逻辑的巅峰,而自然科学领域则因各种条件制约,在形式逻辑上毫无进展,国力逐渐衰亡,清末时几千年封建制度一朝崩塌。
再观世界历史:自古希腊起,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便占据绝对优势地位,欧洲自然科学缓步发展,但由于人文领域缺少辩证逻辑的火种,发展较为缓慢,在其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段与中国差距甚大。
近代,康德质疑形式逻辑,提出二律背反,发展出康德历史辩证逻辑学。
黑格尔吸黑格尔思想康德立近代辨证逻辑学,即唯心辩证唯心学。
达尔文吸收康德思想,提出物种进化论。
马克思吸收黑格尔思想,建立唯物辩证逻辑学,吸收康德思想,建立历史辩证逻辑学。
在近代国际政治上,英国人吸收辩证逻辑思想,提出地缘政治学说,其代表为那句著名的“没有永恒的朋友,也没有永恒的敌人,只有永恒的利益”。
德国由于哲学基础良好,得天独厚,在自然科学领域大力发展形式逻辑,在人文领域大力发展辩证逻辑,成为欧洲大陆第一强国。
在崛起过程中与老牌法国、英国争锋,引发一战、二战,但两次战败后又再度成为欧陆第一强国。
美国更是在自然科学的形式逻辑领域引领世界各国,犹太人的辩证逻辑也深得厚黑学真谛,成为世界第一强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