弱势文化下众生的完败——读《天道》有感(一)

发布时间 : 2024-09-11文章来源 : 公众号“书香慧读”阅读数 : 722

摘要 :

image.png


《天道》一剧,发人深省。

此篇我们来分析主人公丁元英

该剧通过王庙村扶贫事件,揭示了弱势文化中各色众生无法改变自身命运的必然性,此为剧名“天道”。

尤其通过主人公芮小丹的死,揭示了弱势文化中的个体妄想成为救世主,不但失败,还会付出生命的代价,此为原著名“遥远的救世主”。


王庙村扶贫事件中的丁元英

丁元英是强势文化的代表人物,是作者着意赞美的人物,其行为代表了强势文化的行为逻辑,其思想代表了强势文化的价值判断。

他明知王庙村扶贫事件最终是无果的,但还是精心策划了这一场沸沸扬扬的闹剧。这是为什么呢,王庙村扶贫事件对于丁元英意味着什么呢?


王庙村扶贫事件对于丁元英的意义

丁元英扶贫王庙村,其手段是杀富济贫,这是杀气;杀富(富不去)的合理性是存在即合理,济贫(贫不离)的合理性是小农意识治小农意识,这样的行为是痞气。

做这件事的缘起是芮小丹要个礼物,想要论证王庙村的贫困是由于其文化属性,但如果王庙村神话般的富裕了,那么其文化属性又该如何解释。

丁元英心知肚明王庙村可以脱贫但无法致富,但还是精心策划了整个事件,为的是要开悟芮小丹。

他对芮小丹的期望是极高的,为了把玉胞中的芮小丹打磨成璞玉,不惜以王庙村乃至整个音响市场做一个行为实验。

所以最终听闻芮小丹自杀死去,心痛到呕血。

撇开这一层表面意思,王庙村扶贫事件对于丁元英本人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的。其落脚点在于丁元英评价人生的那句话,就是除了生存外,生存还要有意义。


映射在为什么生存的意义上,有二点:

一是对于丁元英本人,搞私募基金,在零和游戏中赚别人的钱,甚至是替德国有钱人赚中国人的钱,这在丁元英心中,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。王庙村事件的杀富济贫可以佐证其合理性。


二是对于更大背景下,……是适应中国国情的,是合理的。王庙村事件的济贫贫不离可以佐证其合理性。

从王庙村的扶贫中我们不难引伸出改革开放的意义,同样是知其不可而为之,放在全中国贫弱国情的背景下,放在严酷的国际斗争现实的背景下,共产党是多么宏大的气魄和一往无前的勇气!

丁元英基于同样的逻辑判断,提出问题“可中国毕竟是政治文化搭台,传统文化唱戏,不知道老祖宗的那点东西还能把这条船撑多远。”

上述两个事件对于丁元英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,通过扶贫王庙村可以进一步验证自己的逻辑,并且让极具慧根的芮小丹从此开悟,对于已经赚到钱又不追求出人头地的丁元英来说,无疑具有更为深刻的人生意义。

造就一个芮小丹,是丁元英在精神层面延续下去的重要依托。

因为他认定芮小丹是个随性自在的人,品性非常之高,如果能够通彻强势文化的内涵,将有更深的领悟和更大的造化,将对中国的文化属性转变起到推动作用,而这是丁元英本人不擅长的,或者他不具备这样的能力。


丁元英其人

很多人对丁元英都有判断,其中韩楚风认为丁元英是个明白人,其他人的评价也近似。

只有一个人的判断最为精到,就是五台山老和尚,引出老和尚对丁元英的评价,也是五台山问道事件的一个写作目的。

老和尚说丁元英是:三分静气,三分贵气,三分杀气,一分痞气。

韩楚风听后,心里一惊。

韩楚风对丁元英十分了解,老和尚是不了解的,他读了再多的经卷,也不可能比韩楚风更能读懂丁元英,因为老和尚是出世的,更与丁元英没有交集。

这个评价是作者对丁元英的评价,也可能是作者对丁元英的原型人物的评价。

三分静气,是说丁元英对物质和社交需求极少;

三分贵气,是他对精神和艺术需求极高;

三分杀气,是说他把市场解读为零和游戏,杀富济贫毫不手软;

一分痞气,是说在为人处世上忽视道德,有些不讲道理,比如对父亲病重的态度,比如面对林雨峰的质问不屑解释。

这四个方面完全涵盖了丁元英的为人,丁元英其人,简单而犀利,因为其价值判断体系和行为逻辑清晰所以没有自相矛盾和过度追求,所以简单;因为认识到众生命运的必然性所以摆脱了道德束缚,所以犀利。

丁元英说,不可说,一说就错,这可看作是他只认同经验而否定理性,认为经验更接近客观,而理性是不可靠的。

也可以说,他更相信辩证逻辑,而不是形式逻辑,根源在于否定形式逻辑的因果关系之充足理由律,否定形式逻辑的以无矛盾律为前提的原理。


丁元英信奉辩证逻辑,其内在需求在于,投资是一个预测不确定性和管理不确定性的过程,如要自洽于动态变化和反复不断的否定,只有辩证逻辑的对立统一律、质量互变律、“无-有-无有” 三段论的否否肯定律可以解释。

对于想要在投资途上有所造诣的人,应该深入学习这种思辨的方法。传统经济学属于形式逻辑,在微观领域颇为不能让人信服。

特别是在金融领域,形式逻辑破绽百出,所以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单独研究,但仍令人无法满意,比如索罗斯就写了《金融炼金术》。

以索罗斯为代表的许多大投资家都是辩证逻辑的信徒。

特别要注意的是巴菲特,看似信奉形式逻辑的投资家,实际上却是辨证逻辑的投资理念,绝大多数人都被他蒙骗了。